媒体大亨阿里巴巴的滑铁卢|C次元

原创 文/查攸吟、石劼 时间:2021-03-17 12:36

被迫抛售媒体资产,阿里巴巴面对的不仅是个商业问题,也是个技术问题。
猛兽还在被加速关进笼子。

这一次,资本被拔下的獠牙叫“媒体”,那是一种可以缔造“无冕之王”的存在,纸面和屏幕上的字符便可以为短剑、为投枪。


15日知情人士爆料称:阿里巴巴已收到有关部门通知,被要求出售其媒体资产。或许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阿里在媒体领域的存在感不明显,但存在性却罕有匹敌,从微博、《南华早报》到第一财经,都被这只大手投下的影子所覆盖。

相信诸位还记得上周外媒写过什么——相关部门计划对阿里巴巴处以比当初对高通(9.75亿美元)更重的罚款,并考虑要求剥离与其主要在线零售业务无业务无关的资产。

这对于阿里“去媒体化”只是一个不显著的先兆。


信源显示,监管部门已经审核了阿里巴巴媒体资产清单,并对阿里巴巴的媒体力量“感到震惊”,要求其拿出大幅削减持股的计划

就这句话,会让更多吃瓜群众也感到震惊。然而,倘若你从技术角度去进一步挖掘很容易发现,原来商业问题背后也是技术问题,乃至社会问题。



阿里的媒体龙门阵


无论是叫了十几年的BAT,还是加入了华为京东的扩展版BATJH,如今已成为妇孺皆知、琅琅上口的提法。对于这些互联网巨头的比较,除了“去年阿里市值6.69万亿港元夺冠,今年腾讯6.88万亿港元反超”的量化评估,业务属性和阵容布局其实更为值得玩味。


从起家业务算起,百度立足于搜索引擎,腾讯基于网络即时通讯业务,很重要是吧?当然。但从“民生渗透性”来看,阿里已经甩开了其他竞争对手,这就是BATJH当中A的特殊性。

没了百度和腾讯,少了微信QQ王者荣耀百度地图,日子显得无趣,但还能凑合过。但若没有淘宝、天猫、饿了么、阿里健康大药房、盒马鲜生等,许多人的日子可能会乱套,生活质量随之显著下降。毫不夸张地讲,阿里巴巴旗下的一切,如今已经深深嵌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这样的前提,与后文中阿里对媒体的贯穿,合在一起看就会很有趣。

互联网巨头们对媒体的控制力如何?百度有搜索引擎,本来就是玩信息筛选的。而腾讯在即时通讯软件外,很早就有了腾讯网这个数一数二的门户站。然而,业务看似和媒体不沾边的阿里巴巴,投资媒体却远比那两家要热。


让我们看看是什么样的清单,能让主管部门“感到震惊”。通过查询公开信息可知,阿里巴巴集团目前持有以下媒体的股权:

·《南华早报》(SCMP),香港特区销量最高的英文媒体。阿里巴巴集团持有其100%股份;

·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内地最有影响力的金融媒体,旗下的平台包括:第一财经APP第一财经网第一财经电视第一财经日报第一财经杂志第一财经研究院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以及面向全球财经人士的英文媒体平台一财全球。阿里巴巴集团持有其37%股份;

·微博,中国最大的社媒体平台。阿里巴巴集团持有其30.2% 股份,拥有15.8%的投票权;

·哔哩哔哩(bilibili),中国知名视频弹幕网站。集团持股6.7%;

·阿里巴巴自身持有国内三大视频平台之一的“优酷土豆”;

·阿里巴巴投资了下沉市场最大的自媒体平台“趣头条”;

·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集团,拥有科技媒体“36氪”16.2%的股份、持有湖南卫视旗下“芒果超媒”5%的股份、中国最大的广告网路“分众传媒”5.3%的股份;

·细分媒体领域,例如商业评论京华时报虎嗅网21世纪传媒光线传媒北青社区报封面新闻。无一例外,这些都是以敢于发表批评性文章作为特色的平台;

·地方媒体和部分自媒体同样入其彀中,像衢州新闻网这样的地方媒体,少数派正和岛等自媒体平台,也得到过阿里巴巴的投资。

嚯,敢情咱们日常阅读的大部分“知名媒体”,或多或少都曾经跟“马总统”有那么千丝万缕的关系?


为所欲为的笑容

现象背后是本质,结果之前是动机。阿里要覆盖这么多媒体,得加钱,哦不,砸钱。你信阿里官方的声明么?人家很诚恳地告诉过大众:对这些媒体公司的投资,是为其业务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并和阿里巴巴的核心业务实现商业协同效应。阿里巴巴还反复强调,集团不会去干预这些媒体的日常工作及编辑决定。

No,不要那么naive,或者以为别人naive。

汽车媒体习惯做车型横评,那BAT巨头的舆论战成绩拿来做一次横评,你会看到一些不太一样的东西。

放眼望去,中文互联网上各类嘲讽百度、腾讯的内容比比皆是。近年来,百度多次因为不当商业行为被媒体群起而攻之,搞到灰头土脸。阿里巴巴呢?除了部分“码农”,猫在少数社区、网络问答平台内,孜孜不倦地用马云那句“996福报”开嘲讽,在其他的空间里,阿里巴巴的名声,简直好到了奇怪。


好,倘若这还不能显示出阿里在媒体领域“撼天动地”的能耐,那么对非正面信息的处理,恐怕能让你看得更清楚。

从2016年的“月饼事件”,到2020年初天猫总裁出轨,每一次紧随着阿里巴巴突发非正面信息的,都是极高效率的全网消除痕迹。以出轨事件为例,曝光微博在很短的时间内删除信息,其他各大社交平台也相继将此事从热度榜上拿了下来。为何会有如此神奇的景象?有评论吐槽:大家都在卖阿里一个“面子”……莫非阿里是《海贼王》里的红发香克斯?拥有“面子”恶魔果实?

大股东或者控股方的存在,就足以让编辑和作者们必须要给这个“面子”。而这种给“面子”的默契,若是结合各种屏蔽热搜、不显示贴文的新媒体技术手段,那么传统的舆论监督措施在这个超级巨头面前,势必彻底失效。阿里对着媒体毫不吝啬地砸钱,不仅是一种商业布局,更为自身夯实了其舆论的外部基础,营造了一个空前良好的舆论氛围。


有网友吐槽——所谓的“阿里红线”就是,员工出轨,工作没了;高管出轨,红线没了


但如果氛围对少数人过于理想,便是对多数人暗暗损伤,特别是结合了技术手段之后。


技术问题,从“大数据杀熟”说起

媒体,往往联系到舆论问题、社会问题。不过,在BAT这样的互联网技术巨头手里,不可避免地将衍生出技术问题。

作为个人用户,可能许多人都对“淘宝店小二”有着很不错观感。其基于平台掌握的用户消费行为、付款及时度、给出的好评比例等大数据信息,在交易纠纷中会对行为习惯和信用良好的个人用户提供绿色通道。这一举措,很是赢得了许多消费者的心。

但是,这样的场景就不是喜笑颜开的你能够感知到:集团内一个部门也许正用大数据在为用户提供便利,但另一个部门,或者另一家旗下企业,也许正在用这些数据进行“杀熟”。


近年来,随着竞争的加剧、业绩指标的严峻,天猫、淘宝等平台,已不止一次被爆出“大数据杀熟”的丑闻。然而但诡异的是,迄今为止被曝光并引起舆论热点的“杀熟”事件,若非某某打车软件,就是能量相对较小业务也和飞猪多有冲突的携程。

而众所周知,淘宝、天猫等B2C平台由于其特性和特有的大数据优势,杀起熟来显然更加得心应手、防不胜防,理应是“重灾区”。然而少数遭曝光的阿里旗下平台“杀熟”遭活捉的信息,基本被丢在知乎、新浪微博的角落里,鲜有人愿意多看一眼。

如果说大数据杀熟是对C端普通消费者的“恶”,那么“二选一”,则是阿里巴巴对B端企业用户赤裸裸的霸权。

想要在天猫商城开店,就不能去其他平台,这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甚至不能算潜规则,而是摆明了可以放在台面上讲的“规矩”。其他入饿了么平台,强迫商户在其和美团之间“二选一”,若不是监管部门介入,简直是标准的“狗咬人式新闻”。


“猫狗大战”只是二选一闹剧中的一幕


“二选一”的商业逻辑很好理解,阿里巴巴可以凭借自身惊人的体量优势,强迫用户进行取舍。而无论在哪个领域,阿里系的平台都具备相当或者至少一定程度上的优势,根本不愁商户不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此这般,便可狠狠打击其他竞争者,使其无法获得优质商户资源。于是,消费者失去了在多平台自由选择的权利,商户也被剥夺了多渠道经营的权利。

事实上,阿里巴巴的“霸权”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于十年前的慧聪网域名封停事件中,这种霸道就已经显山露水。

如果说到B2B电商平台的前列公司,十年前国内能列举出来的无非就是阿里巴巴、慧聪网等屈指可数的例子。同行相轻不稀罕,但是相残到一点吃相都不顾及,直接釜底抽薪式“拔人插头”,就相当难看了。

2011年4月23日,国内主要域名注册服务提供商万网公司(当时已被阿里巴巴收购),以“存在某侵权品牌的商铺页面”为由,突然停止了对慧聪网的网址解析。

万网的这一操作,导致慧聪网上海、浙江、山西、江苏、广东、河北等多地客户长达4个小时不能正常访问,部分客户损失巨大。

从性质上来说,万网的行为极其恶劣。因为封停域名原本是相关部门进行执法、监管的手段。而万网作为一家提供域名服务的企业,随便找了个理由,在一没合法证据、二不存在合法手续的情况下,对一家企业网站说封就封,这放在今天看来,已经不是作恶的问题,而是一种不可思议。


这是慧聪网封停事件遗留在中文互联网中的少数“遗迹”


由于慧聪网的商业模式与阿里巴巴平台高度相似,根据事后慧聪网方面公布的信息和证据,其真实原因也是不言自明的。

如同上面所列举的种种,说明了这家超级企业有着在商业上独霸天下的野心,那么下面这这件事,可能还暗示了其创始人的野心并不只限于商业。而无论是媒体还是技术,最终都指向更大的利益诉求。

2020年10月23日,马云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发表演说抨击《巴塞尔协议》,正是在为阿里旗下蚂蚁从事小微金融服务的企业造势。


蚂蚁科技的基本业务,是向各类小微企业、个人消费者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其控制控制风险的基础,是阿里巴巴集团多年来掌握的个人、企业行为大数据。马云认为,基于大数据对个人、企业主行为模式的判定,蚂蚁科技能够精准把握风险,所以根本用不着什么《巴塞尔协议》的条条框框。

然而这种思维的根本问题,不是《巴塞尔协议》是否要遵循,而是其面向个人的消费贷是否会对社会输出正向的意义。

从有益于社会角度而言,真正“好”的那类消费贷,对象应该是暂时没有钱,但未来能够实现收入显著增长的人群。

假设有这样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暂时,他还没有稳定的工作,但未来“注定”将入职阿里巴巴。这位未来的阿里骨干,虽然暂时口袋空空,但是脑袋却不空,心怀着想去远方看看的梦想。而在这个时候,蚂蚁科技能够给他一笔多达几万块钱,利息每年几分,期限最好有个三年五载的——能够让一位未来前途远大的青年人,在有闲但是无钱的时候去开阔视野,当然是对社会的一种促进!因为这位年轻人开阔视野回来后,就会入职阿里巴巴,艰苦奋斗。很快职级就能P5、P6,一路向上,收入自然也水涨船高。几万块钱的消费贷,对他来说这算事吗?


根据官方统计,约有6%的人,使用消费贷去偿还其他贷款


但事实上,大数据根本无法预测这位同学是否能谋得一份好差事,而且消费贷现有的业务模式也绝不可能以年为期限把钱给借出去。绝大部分消费贷的期限只有几个月,最长不过半年、一年。显然,消费贷实际能起到的作用,仅仅是诱导年轻人提前消费而已。金融公司能赚到了利息和手续费,但是一个年轻人很可能会为其年轻时一笔不成熟的借贷吃足苦头。

对于这种业务,我国监管部门是持否定态度的。

自2015年起,我国曾经出现过一个个人负债率的快速增长期,至2016年底,负债率约占比从不满GDP总量的30%,快速上升至45%。到了2019年末,通过各种监管、调控手段,这个负债率的红线,基本被稳定在了50%线上下。2016年至2019年的屡现媒体的“去杠杆化”,除了清理各类企业贷,便是对各人信贷快速增长化的调控和抑制。以降低杠杆率,来加强对金融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显而易见,在经历了新冠疫情以后,中美贸易战还未能见到尽头的2020年末,阿里巴巴创始人的这番言论又能让监管方作何理解?


赛博朋克警示

去年末,波兰著名游戏开发商CD Projekt RED,推出了3A级游戏大作《赛博朋克2077》。以位于北加利福尼亚地区的虚构城市夜之城为舞台,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科技空前发达,但却无比黑暗的未来世界。


在那个世界中,一方面是高度发达的科技,例如义体植入技术、脑机接口、浮空飞车等,为生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在另一方面,富人更加富有,而穷人依然在平民窟里世代苦熬。更为可怕的是,在《赛博朋克2077》的世界观中,巨型企业已彻底把控了社会方方面面。

在世界与市场被大企业彻彻底底垄断的世界里,富人们纸醉金迷,“公司狗”凭借着义体和各类激素和药物的加持,玩命996给企业赚取利润。生活在底层的穷人们,则世代瑟缩在破烂不堪的贫民窟内。

所谓“赛博朋克”(Cyberpunk)的内核,是人们对于未来世界、未来技术的恐惧。科技的出现,也许会为我们带来更好的生活、更多的发展机会,但不少人对技术能否正确地使用,充满了怀疑和不确定。在最糟糕的畅想下,那些使城市更加恢弘、使夜空无比闪耀的科技,也许会使巨型企业操纵一切,最终如同《赛博朋克2077》所描绘的那样,使整个世界就此沉沦。


淘宝、天猫、支付宝、饿了么的出现,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构筑这些平台的企业,一面利用自身的垄断地位打击着可能崛起的对手,一边将用户的信息和行为数据从平台中抽取出来,从中获取更多的利润。

所幸以今日的科技,还不存那么神奇的潜意识营销、海马体写入技术。没有义体加持的码农们,也只能拼着猝死和早衰的风险,靠玩命996刷KPI,来避免40岁以后去开顺风车的命运。在这个时代,企业以不触犯法律为前提能够干出的最过分的行为,无非是调取用户手机相册或者麦克风权限,通过图像、语音识别技术,进行蝇营狗苟的精准营销而已……

阿里巴巴的蚂蚁金融计划,折戟于2020年11月2日。

当天,中国银保监会与央行联合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次日,上交所宣布蚂蚁集团暂缓上市,随后蚂蚁集团宣布同时暂缓H股的上市。

在这之后,便是调查组进驻阿里巴巴、传闻将考虑开出创纪录罚单,以及强制要求剥离媒体等等。


去年蚂蚁事件后,我和一位朋友有过争论。我说:没有限制的资本是可怕的。笃信西方普世价值的他则愤愤:没有限制的权力才是可怕的。

我心里知道,他想说的“权力”更是“公权力”。但他没有弄清楚的是,资本在实操层面渗透的执行权力甚至影响力更大,如果没有相应的限制约束,又将投下洛克的断言: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而媒体这道翅膀,只是资本权力的一个侧面。

还能够将资本关进笼子里,幸甚!

【注意:文章版权归属汽车公社,严禁未经授权私自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汽车公社】
403
评论专区:
最新评论

汽车公社

一句话点评

C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