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助攻,欧盟就电车关税与中国和谈丨一句话点评

欧盟和中国已同意研究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设定最低价格,以取代欧盟去年征收的关税。

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欧盟和中国的一项潜在举措,可能刚刚对特斯拉在欧洲的市场造成了致命一击。这两个重要经济体正在考虑为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设定最低价格,而非延续欧盟去年所采取的高额关税政策。

过去一天里,欧洲和中国的贸易专员已达成一致,同意就为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设定最低价格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谈判预计将立即展开,这一消息迅速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欧盟委员会发言人周四明确表示,欧盟和中国已同意研究为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设定最低价格,以此取代欧盟去年征收的关税。德国报纸《商报》周四早些时候也报道称,谈判已然拉开帷幕。

欧盟发言人透露,欧盟贸易专员马罗斯·谢夫乔维奇在过去24小时内与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进行了深入交谈,双方就研究设定最低价格达成了共识。

中国商务部在一份声明中进一步强调,谈判将即刻开始。塞夫乔维奇此前曾强调,任何设定的最低价格都必须像欧盟关税一样具备有效性和可执行性,以确保能够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

然而,设定最低价格并非易事。欧盟此前达成的最低价格协议主要针对的是同质商品,而汽车作为复杂产品,情况则大不相同。欧盟委员会指出,单一的最低价格难以充分抵消补贴所造成的损害。

去年10月,欧盟将中国产电动汽车的关税提高至45.3%,这一举措给中国电动汽车出口欧洲带来了巨大压力。但随后,双方提出了通过可能的最低价格承诺(即进口汽车价格承诺)来取消关税的想法,为双方关系的缓和带来了新的契机。

欧盟委员会表示,愿意继续与中国就关税替代方案进行深入谈判。在目前的方案中,对比亚迪生产的汽车加征17.0%的关税,对吉利生产的汽车加征18.8%的关税,对上汽生产的汽车加征35.3%的关税,此外欧盟还对汽车征收10%的标准进口关税。

这一系列的关税调整方案,反映出欧盟在平衡自身产业保护和市场开放之间的复杂考量。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切都发生在唐纳德·特朗普对世界其他国家征收关税之后。特朗普时期的关税政策已经对全球汽车制造商造成了重创,特斯拉也未能幸免。这家总部位于德克萨斯州奥斯汀的公司,近年来在欧洲市场的表现不尽如人意。

根据之前的报道,特斯拉在欧洲的销量大幅下滑,其中德国销量暴跌了62%,截至3月份,特斯拉的总体销量下降了43%。如此严峻的形势下,特斯拉实在承受不起任何坏消息。

如果马斯克的政治行为持续下去,特斯拉在欧洲市场的这些数字进一步下滑也并非没有可能。毕竟,欧盟和中国此次关于电动汽车价格政策的调整,将直接影响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而特斯拉作为电动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其市场份额必然会受到波及。

对于特斯拉而言,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政策环境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稳定其在欧洲市场的地位,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对于整个电动汽车行业来说,欧盟和中国的这一举措也将重塑市场竞争格局,推动行业朝着更加规范和有序的方向发展。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对欧盟与中国的谈判表达了积极的欢迎态度,直言当前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的关税是一个“错误”,并且强烈主张通过谈判来妥善解决问题。

VDA在周四明确表态:“无论当前全球形势如何发展,都必须在此讨论如何减少国际贸易中的障碍和扭曲,而不是设置新的障碍。”这一观点深刻反映了德国汽车行业对于自由贸易的渴望以及对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担忧。

德国汽车制造商们坚决反对这些关税,他们深知中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对于德国汽车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去年,德国汽车销量的三分之一来自中国,如此庞大的市场份额,使得德国汽车制造商们对与中国可能发生的贸易冲突忧心忡忡。

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这对于热爱好车的人来说也是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美国和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高额关税,背后的部分原因其实并非秘密。中国电动汽车中有很多车型确实表现卓越,在很多情况下甚至比欧美车型还要出色得多。

如果这些优秀的中国电动汽车能够在这两个地区以有竞争力的价格广泛销售,那么它们的销量几乎肯定会超过国产电动汽车。

大多数潜在电动汽车买家最为担忧的问题便是充电和续航里程焦虑。而令人惊喜的是,中国人似乎已经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

比亚迪刚刚推出了两款配备“兆瓦级”充电功能的电动汽车,其声称只需五分钟就能增加约250英里(约400公里)的续航里程,这一速度比自己加油还要快。如此惊人的充电效率,无疑将极大地缓解消费者的续航焦虑。

更为夸张的是,考虑到汉L和唐L的起售价都低于2.9万美元,这样的性价比简直让竞争对手难以望其项背。

相比之下,无论是特斯拉、福特还是梅赛德斯-奔驰,西方汽车制造商在电动汽车的充电速度和性价比方面,都无一能与中国车企相匹敌。正因如此,如果欧洲消费者能够拥有这些性能卓越、价格亲民的中国电动汽车,那将是一个巨大的胜利。这不仅将为欧洲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也将促进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与发展。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短期内不会在美国看到类似的情况。尤其是在美国继续推行与世界其他国家隔绝的政策背景下,美国消费者可能无法享受到中国电动汽车带来的便利与实惠。这不仅是美国消费者的损失,也将对全球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

(0)
上一篇 2025年4月14日 下午2:05
下一篇 2025年4月14日 下午3:40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