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华专栏】苹果看到了自己的边际,一大堆互联网车企却迷失了底线

原创 时间:2016-10-25 11:35

原因或许只有一个,他们大多数都知道这是个坑,只不过在底线和利益之间,他们选择了后者。

前不久苹果宣布放弃汽车开发,瞬间成为了IT圈和汽车圈两大领域的重磅新闻。有媒体用“乔布斯的汽车梦破碎”这样的字眼,来抨击库克缺乏乔帮主的革命创新精神,但我更同意汽车圈意见领袖汪云青老师“苹果放弃造车赢得更多尊敬”的看法。

 

众所周知,苹果可能是目前少数几家“钱多到没地方花”的公司。2015年,苹果公司现金储备两年来首次出现下降,不过它仍然拥有2315 亿美元的现金和有价证券,就算买下福特、通用和特斯拉三家汽车公司,苹果依然还剩下数百亿美元现金储备。所以虽然造车是烧钱项目,但苹果绝对烧得起。

但苹果的明智之处恰恰在于它看到了自己造车的边际效益。所谓边际效益,简而言之就是当你很饿,口袋里有五个馒头的钱,第一个馒头即使多花点钱你也愿意买,但到第五个的时候,几乎已经饱了,这时候花出去的钱产生的效益是最小的,从第一个到第五个,你感觉花钱买来的价值在递减,这就是边际效益。苹果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利润据称高达93%,而汽车行业断然不会有这么高的利润率,那么对于苹果来说,这样的投资显然并不值得。

 

而另一方面,智能手机市场本身的竞争也在变得更惨烈,苹果需要将更多资金投入到研发上。上个自然年,苹果的研发投资为86亿美元,研发支出比上年增长了近30%,这一增幅在标准普尔500指数市值最高的10大公司中名列第三。而今年第一季度苹果的财报中,其在研发上支出的费用已经达到了24.04亿美元,全年的支出应该会比去年大幅上涨。所以苹果不造车,而是集中精力研发软件,继续做一家轻资产公司,显然是权衡之后的理性决定。

汽车行业发展百余年,似乎属最近两三年最为热闹。自从国家十三五规划将新能源和智能化汽车列为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后,工信部一下子收到了几十家非汽车企业的资质申请。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乐视……目前数得出名字的互联网企业,几乎没有一个不想拿到互联网造车这艘大船的门票,甚至还有一大批突然冒出来的新企业,门外的“野蛮人”一时之间已经摩肩接踵了。

从传统汽车业来看,这个行业发展了一百多年,但是最近几十年来,一直处于惯性向前的路上,并无颠覆性技术出现,或许出现一些“鲶鱼”的刺激,确实能够改变“进步缓慢”的状态。但在互联网概念的浸染之下,造车的商业模式慢慢变成了“找热点、圈钱、组建团队、出产品、上市变现、再找热点、再圈钱……”这样的资本炒作模式。

 

2015年年初,沈晖放弃了原来稳定的沃尔沃中国区董事长职位,进入博泰汽车任CEO一职,“我在加州的同学当中不管是什么专业的,都在搞互联网,他们那时还取笑只有我一个在传统行业。”沈晖在接受《汽车公社》独家访谈时对自己的新舞台很满意,并且他自信可以借助自己在业界颇丰的人脉资源,带领博泰这家并不太大的车联网企业将智能汽车的梦想落地。但仅仅半年多之后,沈晖与新东家“分手”的消息便传出,有知情人士透露概因沈晖神乎其神的人脉资源并未奏效,且面临融资遇阻问题,最终导致博泰汽车项目宣告失败。

而实际上,目前大量打着“重新定义汽车”旗号的互联造车企业,实际意图是在资本市场圈钱。去年一度已经传出吃了散伙饭的“中国版特斯拉”游侠汽车,今年似乎又死灰复燃了,这样一家毫不掩饰自己的山寨和抄袭的PPT车企,如果不是因为背后有资本市场的金主在输血,在市场上有活下去的机会吗?

但其实绝大部分投资者的头脑是清醒的,他们很清楚汽车行业的风险有多大,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而最后的成功也只可能属于极少数。互联网金融天使投资的头狼资本创始人陈岸在接受《汽车公社》作者访谈时表示,国内许多互联网造车公司与苹果造车的目的不一样,应该更多与国家产业政策有关,但说到投资,陈岸表示他基本不看这些公司。

 

在失败几率如此之大的机会面前,苹果果断选择了“出坑”,但国内一大堆互联网车企却执意往坑里跳。原因或许只有一个,他们大多数都知道这是个坑,只不过在底线和利益之间,他们选择了后者。

【注意:文章版权归属汽车公社,严禁未经授权私自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汽车公社】
分享到:
1
评论专区:
最新评论

汽车公社

一句话点评

C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