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能用华为,为什么不能开中国品牌汽车? | 中国品牌日

原创 文/郑文 时间:2017-05-11 8:01

固化的品牌消费观念的坚冰正在滴水。

2009年,本文作者在青春萌动的初三,存够一个月的生活费去当地有名的山寨手机市场买了一部足以以假乱真的高仿山寨机。这部将近两百块钱的手机是我人生第一部手机。在当时,不需要正牌的机,即使是一部山寨手机也足以在同学中有高人一头的感觉。

就在前几天,初三在读的妹妹也自己攒钱为自己买了心仪的HUAWEI P10手机。“从此我就是一枚‘花粉’了。老姐,你知道吗,我在找作文素材的时候发现华为的研发能力真的好强。”妹妹两眼放光地说。

值此中国品牌日,回顾国产手机业的发展史,发现其与中国汽车品牌的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的消费者行为有意思更甚。

1987年左右,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等国外知名品牌几乎占据了中国的全部市场,国内企业只是做一些简单的代工、加工工作。很快芬兰诺基亚与摩托罗拉、爱立信一起在中国移动电话市场并驾齐驱,成为中国手机市场的三大巨头,他们三家手机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超过80%以上,仅在广东就有百万用户。

沿海地带很早就深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熏陶,广东经济最先开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接触到进口商品,造成了广东人对进口商品推崇备至,对国产商品甚为鄙视的消费观。这种被诟病的“崇洋媚外”消费观与市场多年来一直受进口商品冲击不无关系。

这也直接导致精明、个性的他们在购车时同样深信品牌,日系的皇冠,公爵,三菱大量的涌现在南方沿海城市的街头,同时也向这些地区输送了太多的日系车文化,GTO、NSX、RX7这些车型无一不是当时的“传说”车。在那个年代,有句话叫有钱没钱,都买丰田。

在国外品牌的刺激下,国内的自主品牌开始有了苗头。1999年,国内首批拿到牌照的手机厂商有十几家。中国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国产品牌手机正式诞生,父辈们都知道科健、康佳、波导、TCL等一些国有品牌成为了中国国产手机产业的排头兵。

曾经在科健市场部工作的李先生说,那时几乎所有的国产手机都靠贴牌韩国产品,然后在国内销售,抓住市场机遇的同时,核心技术匮乏的问题也显得非常突出。当时从整机到配件都是“拿来主义”,手机坏了售后服务部门根本无法维修,只能换新的。如此一来,库存问题严重,质量问题集体爆发的情况也比比皆是。

与此同时,山寨手机也盛行起来,占据中国市场的半壁江山。深圳就催生出了这么一批强势的手机批发市场,其中以新一代的明通、龙腾等为代表,形成了全球手机批发集散的源头,。每天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上万的人头攒动,每个档口忙碌不停的发货、进货、调货。

这样的代工产业黄金时代在2014年开始崩盘。据不完全统计自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倒闭的代工厂就有16家,而2015年1-11月国内上市的手机新机型只有1376款,同比下降29.5%。而这时第一批的国产手机品牌早已消失在市场竞争的大浪中。

差不多在同一时期,华利、云雀、奥克斯、波导等很多自主品牌汽车也在大浪淘沙下败下阵来。当年在各大城市穿梭的华利出租,红极一时最终败落。而最初以CKD方式在贵航集团进行组装、后来国产的云雀,错过出租市场后也没能抓住私家车市场。

大浪淘沙过后,手机行业以华为为首的新兴力量开始渐渐露出,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华为从一家依靠运营商生存的手机厂商成长为一家可以和苹果三星相提并论的国际大厂。无论是P系列、Mate系列还是麦芒产品,每一款旗舰产品都印刻着华为蜕变的痕迹。

经历过山寨机横行、安卓塞班大战和苹果三星独占鳌头,国产手机终于在这几年逆转以往落后的形象。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称,中国品牌手机2016年出货达到4.65亿部,创下历史新高,为全球手机市场贡献了约1/3的出货量。

国产品牌已经占据全球出货量十大公司中的绝大多数席位。尤其是OPPO、华为、VIVO、金立、魅族5家公司,不但贡献了中国市场全年58%的智能手机出货量,也成为全球销量增长最快的5家手机大厂。从占比来看,2016年出货量排名前五的手机厂商分别是三星、苹果、华为、OPPO和vivo,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21.2%、14.6%、9.5%、6.8%、5.3%。

在这批兴起的国产手机品牌中,收获一群忠实的拥护者,他们与购买山寨机的消费者不同,在心理上真正叹服于这些品牌的魅力。这些粉丝发烧友不错过每一场新品发布会,即使新品可能只有很小的改变。他们坚定不移地认为其拥戴的国产品牌是精品,即使产品仍有可改进的缺点。这批拥护者中甚至还有一大批外国消费者。

作为工科生,本文作者同学中拥护华为、小米等此类产品的大有人在,在这些技术狂们看来安卓比IOS比更有意思,他们的心中IOS系统是“傻瓜系统”,有着用安卓系统的优越感。神奇的是就在不久前,还盛传如荒诞小说似的卖肾买苹果手机的新闻。

同样的,在自主品牌中也诞生了一批粉丝,他们像米粉、果粉一样,对自己喜欢的品牌有着特有的情怀。其中具“名气”的莫过于比亚迪的“迪粉”。基于比亚迪一直对科技研发十分重视,比亚迪“技术男”形象渐渐进入人心,对技术感兴趣的“迪粉”也越来越多,“迪粉”们常常自觉成为比亚迪品牌的推广者,甚至是免费的售后工程师。

而长安、吉利等也有属于自己的粉丝。吉利的博越车主家宴吸引了300余名的车主参加,从产品研发阶段到上市一周年,吉利博越的每一步成长都有用户参与的身影,从首席体验官、全民定名再到全民定价,用户参与到了整车制造环节中。

尽管不乏一些在网上发帖力挺自主品牌的网友,购车时第一选择依然是国外品牌。也不乏一些人只是由于购车款不够多,才不得不去购买价格便宜的自主品牌车型。在同事中,多的是用国外品牌,女士喜欢迪奥的口红、LV的包、爱马仕的丝巾;男士喜欢耐克的鞋、JBL的耳机、欧米茄的手表。

但从最近几年看来,固化的品牌消费观念的坚冰正在滴水。随着一批中国品牌汽车公司的崛起,随着研发的深入、产品力的提高,他们销量也日渐走高,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带来的是更多人的拥戴和认可。就像手机市场一样,既然能用华为,那么对于中国品牌汽车,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注意:文章版权归属汽车公社,严禁未经授权私自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汽车公社】
0
评论专区:
最新评论

汽车公社

一句话点评

C次元